羊城晚報封開訊 文/記者李維寧 圖/記者施用和 “封開上萬群眾今晚領到一份特殊的新年‘禮物’!”12月29日晚,在2015年元旦即將來臨之際,封開縣在縣城江濱公園舉辦了袁巧平原創音樂作品演唱會。58歲的“大鬍子”袁巧平,是土生土長的外籍封開人,從30多年前開始,他從一個偶然接觸音樂的“門外漢”,一步一個腳印,逐漸成長為一個封開本土民間音樂的“領頭人”,並被譽為“粵西第一聲”,成為封開縣人民喜愛的本土音樂人。當晚,上萬群眾自發來到公園,聆聽了他的音樂作品演唱會。
  
  演唱會當晚,廣東省音樂家協會頒給袁巧平“2014年度廣東省優秀音樂家獎”;肇慶市文聯頒給袁巧平“肇慶市音樂創作傑出成就獎”。
  
  演唱會上,袁巧平接過少年送上的花。
  說起來,“粵西第一聲”袁巧平曾是一位“音盲”,1974年他上山下鄉當知青,一次,他在書店里看到一本李煥之著的《歌曲創作講座》,隨手翻翻,一句 “正像一位工人同志說的,其實誰都能寫曲子,只要把唱出來的曲調記下來不就是曲子了嗎?”的話深深地吸引了他。於是,他便把這本書買下來,在艱苦的勞動之餘,他認真地閱讀這本書,並開始他的艱辛的音樂之旅。
  看不懂,袁巧平就問朋友、老師,問當地的民間歌手,遇到自己不會的就用腦、用心去記。有時,勞動時還念念不忘模仿那五線譜的形態。當時,有朋友見他勞動辛苦,勸他放棄五線譜,可他仍然堅持下來,他嘗試填詞作曲。1981年,他填詞作曲的《結婚前後》,獲得肇慶地區音樂創作三等獎,初嘗創作成功的喜悅,更堅定了他走上音樂創作道路的希望。他一邊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有關音樂知識,自費參加各種音樂活動;一邊利用休假期間,到省內外音樂院校拜師學藝。
  回到家鄉,袁巧平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去採風,從生活、自然景觀、民間音樂中吸取藝術之蜜。《採茶調》、《麒麟白馬舞》、《五馬巡城舞》、《民間婚嫁歌》……都成為觸發他創作的素材。有一次,他在賀江邊散步時,日出而作,日落而歸的漁民的生活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,便決定深入體會漁民的生活。於是,他一身漁民的裝束,走進漁民的生活。經常見到他在賀江、西江邊撒網捕魚。於是,一首真實反映漁民生活“小船在浪花中穿過,漿兒在江面上輕撥。打漁人啊……”的《漁歌》就是這樣創作出來。他還利用《五馬巡城舞》作為素材創作出了一首倍受人們喜愛的歌曲——《中國,世界為你喝彩》。
  袁巧平在音樂創作上的成功,引起了廣東省音協副主席鄭南的關註,並建議“為這位業餘作者舉辦一次個人作品鑒賞會,藉以推動群眾性音樂活動的進一步開展。”1991年12月8日,由廣東省歌詞研究會,肇慶市音樂家協會等5個單位聯合主辦,在封開縣江口影劇院成功舉辦了一場“袁巧平音樂作品鑒賞會”,當時,不少媒體作了報道,稱這是在當時廣東省是第一遭,在全國也是罕見,傳媒稱他為“粵西第一聲”。
  就這樣,袁巧平從一名“音盲”、音樂業餘愛好者,成為一名國家級的詞曲作家,是目前封開縣唯一的一名國家級的詞曲作家。據瞭解,30多年來,袁巧平創作了500多首歌曲,作品風格獨特、旋律優美,既有封開本土音樂素材,極具鄉土氣息;又能把握時代脈博,充滿時代氣息。其中200多首在全國、省、市的歌評中獲獎,包括在全國歌評中獲金獎,作品經常在傳媒中播放和大型活動中演繹,《中國—世界為你喝彩》、《飛向未來,飛向太陽》等,曾在中央電視臺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熱播;配樂舞蹈《麒麟白馬舞》還舞進了中國(深圳)文博會。編輯:何平  (原標題:“粵西第一聲”袁巧平原創音樂作品演唱會吸引上萬聽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i63qifd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